張禧嬪(韓文:장희빈,1659年9月19日-1701年10月10日),史書上多作禧嬪張氏(희빈장씨),本名張玉貞,朝鮮王朝肅宗的後宮嬪御,本貫玉山張氏,為中人階級出身。父親名張炯,堂叔為譯官張炫,有一兄張希載。

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張氏因其堂叔張炫犯罪被牽連,被抄入宮中為莊烈王后身邊伺候的內人。在仁敬王后過世之後被肅宗臨幸,但是因為朝廷的內鬥而被趕出宮,張氏去向已成為大王大妃的莊烈王后求情,大王大妃因勢力較弱,安慰張氏會找時機再接她入宮。


不久肅宗迎娶仁顯王后閔氏,張氏一直没有被接回宮,從此性情大變,發誓要用盡所有方法重回宮中,奪取一切權力。仁顯王后由於入宮三年依舊無子,為使王室有後,仁顯王后向肅宗提出要將張氏接回宮中。張氏回宮後重獲肅宗的寵愛,並在肅宗12年12月10日被封為淑媛。又升昭儀,後張氏為肅宗生育了第一個後嗣李昀(後來的景宗),在肅宗15年被封為正一品禧嬪。張氏自此開始培植她的朝廷勢力,並成功使其子被立為世子。後張氏為了成為王妃,不斷挑撥離間,終於使肅宗廢黜仁顯王后,改立張氏為中宮,是朝鮮王朝第一也是唯一中人出身的王妃,史稱己已換局。


自此張氏狂妄驕縱,一方面她年已三十多歲,逐漸中年色衰,再加上又多次責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使得肅宗對張氏逐漸厭惡,當時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趁機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加上當時張氏通過哥哥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妃,被肅宗識破,使得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后回宮,把張氏降為嬪。嗣後,仁顯王后病重時,張禧嬪請巫師作法加害仁顯王后,東窗事發,肅宗最後賜死張氏,世子哀痛欲絕。


世子登基後為景宗,遂於景宗二年(1722年)十月追尊為大嬪宮玉山府大嬪張氏。


淑嬪崔氏(숙빈최씨,1670年-1718年),朝鮮肅宗的後宮嬪御。本貫海州崔氏,曾祖父為崔末貞,祖父為崔泰逸,父親為崔孝元,母親洪氏為洪繼南之女。

崔氏生於顯宗十一年十一月六日,自幼父母雙亡,七歲入宮當宮女,傳說在仁顯王后當正妃時,她在中殿是負責挑水做雜役的內人(稱為水賜依,由於出身卑賤,她甚至不能算是正式的內人)。肅宗十五年(1689年),仁顯王后被廢後,禧嬪張氏被立為王妃。根據李文宗的《壽文錄》記載,崔氏在仁顯王后的生辰偷偷在宮中為她祈禱,其過程中被肅宗遇見而被恩寵。這一點說明了崔氏卑賤的出身,因為仁顯王后被廢之後,有地位的內人都跟隨主人離宮居住在感古堂,只有身份卑賤的下人才會留在宮中(雖說如此,但這並不能證明崔氏的身份是賤民)。

崔氏在肅宗十九年十月(1693年)生下王子「永壽」,但在兩個月後就夭折。隔年(肅宗二十年、1694年)仁顯王后復位,同年九月十三日崔氏生下延礽君李昑(後來的英祖),之後又生下王子,不過也夭折。

崔氏在肅宗十九年四月被封為淑媛,翌年晉淑儀,再後一年晉貴人,肅宗二十五年,為了慶祝端宗復位,崔氏被封為正一品淑嬪。

根據《肅宗實錄》和閔鎮遠(仁顯王后的兄弟)的《大南漫錄》記載,崔淑嬪向肅宗告密,揭發了張禧嬪以巫蠱之術詛咒仁顯王后,導致張禧嬪被賜死。

然而,由於出身的低微,朝鮮宮廷從來沒有真正的接受過崔氏,這一點從肅宗在公共場合對待英祖小心嚴謹的態度和英祖為了提升母親的地位而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出。無論是肅宗還是英祖,都必須盡量避免為了崔氏而和官僚們產生摩擦。

她於肅宗四十四年三月九日去世,因為身份是嬪御,不能在宮廷中嚥下最後一口氣,崔氏在病危時候離宮,於私宅合上雙眼。同年五月十二日葬於楊州高嶺洞瓮場里卯向原。1725年英祖即位,為淑嬪上諡號徽德(휘덕)。英祖為了提升母親的地位,在宮殿近處修建祠堂,命名為毓祥廟,即今日在青瓦臺附近的七宮所在。英祖二年發生「乙巳士禍」,在乙巳士禍餘波已平的1729年,英祖破格將毓祥廟升格為毓祥宮,全稱毓祥宮和敬徽德安純綏福淑嬪崔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