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目前分類:歷史人事物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不諳世事的妙齡少女,短短數年卻成長為工於心計的深宮婦人。熱播電視劇《甄嬛傳》,通過(透過)一幕幕充滿陰謀和陷害的後宮爭鬥戲,展現了雍正身邊的女人『甄嬛』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甄嬛』這個人?大清後宮的女人過著怎樣的生活?華數互動電視專題『解密甄嬛,揭秘清宮』將為大家還原歷史真相。

甄嬛是誰

喜歡看宮鬥戲的觀眾會發現,大清後宮有很多像甄嬛一樣的女子。因為年輕貌美,她十幾歲就通過(透過)選秀入宮。後宮佳麗三千,她只能排隊等待皇上的寵幸。除此之外,她還要膽戰心驚地周旋在妃嬪之間。對她來說,保命的唯一方法,就是懷得龍種、母憑子貴。事實上,『甄嬛』不過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她身上有不同後宮女人的影子。

劇中,雍正初見甄嬛,就被她吸引。原因是,她長得很像現任皇后的親姐姐,即已故的純元皇后。對此,史學家表示,歷史上雍正只有一個皇后,並無純元此人。劇中,甄嬛一度離開皇宮出家為尼。歷史上,武則天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唐太宗過世後,按照唐朝的規定,她被派到感業寺做尼姑。數年後,幸虧唐高宗鐘情於她,才重回宮廷。

劇中,甄嬛作為弘歷的母親被封為聖母皇太后,這一劇情則是參考了孝聖憲皇后的故事。歷史上,孝聖憲皇后在雍正尚未登基時就做了他的福晉,之後生下弘歷。雍正登基,她被封為熹妃。皇后去世,她又晉升為熹貴妃,執掌後宮大權。不過,直到雍正離世,她都沒有被封為皇后。弘歷登基,她成為皇太后,死後被兒子追謚為『孝聖憲皇后』。

文章標籤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彘 ,豕也,即豬。人彘是指把人變成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喑藥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裡。(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事見《史記•呂太后本紀》)這是呂后獨家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一種酷刑


西漢著名的人彘事件


西漢初,高祖劉邦得了天下後,呂后由於年老色衰,已為劉邦所厭煩。劉邦每次出遊、出征,都由戚夫人陪著。而把呂后留在宮中,很少見面,相互感情日漸淡薄。他寵倖戚夫人,日日攬在懷中調情取樂。戚夫人貌比西施,身材修長。會彈奏各種樂器,舞技高超,她擅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複。戚夫人有一子名叫如意,是為趙王。言談舉止都有劉邦的風範,她日夜在劉邦前顰眉淚眼,求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劉邦不免心動,且因太子劉盈秉性柔弱,不若如意聰明,且性格不像自己,索性趁早廢立,既可討好戚夫人,又可保全社稷。呂后也隨時提防太子被廢,視戚夫人母子為眼中釘。呂后為了確保太子的地位,求教於張良,張良出計,請出商山四皓,以使太子在朝廷的地位顯得益發莊重而不可動搖。所謂“商山四皓”是商山之中的四位白髮隱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以前劉邦請了幾次都沒出來。一次劉邦置酒宮中,召太子侍宴。太子應召入宮,四皓一同進去。劉邦心中很驚異,當聽說他們就是商山四皓時,便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已不可廢。劉邦死後不久,呂後把戚夫人抓起來,先當下人使用。她讓人剃光戚姬的頭髮,用鐵鍊鎖住她的雙腳。又給她穿了一身破爛的衣服,關在一間潮濕陰暗破爛的屋子裡。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接著,呂后又把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從封地上召到京城裡來,準備殺害他。漢惠帝聽說母親呂后把如意召來,就知道呂后想要對如意下毒手。他趕緊派人把如意接到皇宮裡,吃飯睡覺都跟他呆在一起。兩人從小呆在一起玩耍,惠帝對這個弟弟非常疼愛,所以就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他。呂后雖然氣得咬牙切齒,但有好幾個月都沒有機會對如意下手。有一天,漢惠帝清早起來出去打獵,如意由於睡懶覺,沒起來跟著去。呂後終於找到了可乘之機,就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給害死了。漢惠帝打獵回來一看,如意口中、鼻子全部流血,變成了一具直挺挺的僵屍。如意剛死,哪知餘哀未了,又起驚慌。忽有宮監奉太后命,來引惠帝,去看“人彘”。惠帝從未聞有“人彘”的名目,心中甚是稀罕,便即跟著太監,出宮往觀。宮監曲曲折折,導入永巷,趨入一間廁所中,開了廁門,指示惠帝道:“廁內就是‘人彘’哩。”惠帝向廁內一望,但見是一個人身,既無兩手,又無兩足,眼內又無眼珠,只剩了兩個血肉模糊的窟窿,那身子還稍能活動,一張嘴開得甚大,卻不聞有甚麼聲音。看了一回,又驚又怕,不由的縮轉身軀,顧問宮監,究是何物?宮監不敢說明。直至惠帝回宮,硬要宮監直說,宮監方說出戚夫人三字。一語未了,幾乎把惠帝嚇得暈倒,勉強按定了神,要想問個底細。及宮監附耳與語,說是戚夫人手足被斷,眼珠挖出,熏聾兩耳,藥啞喉嚨,方令投入廁中,折磨至死。惠帝不待說完,又急問他“人彘”的名義,宮監道:“這是太后所命,宮奴卻也不解。”惠帝不禁失聲道:“人彘之事,非人所為,戚夫人隨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慘苦?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他回去後大病一場,一年多臥床不起,從此日夜飲酒作樂,不久死去。(史稱“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史記•伯夷列傳》之二)


唐代著名人彘事件


蕭淑妃,南朝士族蘭陵蕭氏族人,齊梁皇室後裔。
高宗李治為太子時, 蕭氏為良娣。夫唱婦隨,甚為得寵。不久,生許王李素節、義陽公主、宣城公主。高宗登基之後,進為淑妃,相當受寵,逐漸與王皇后對立。多次請求立自己兒子為太子,未果。後王皇后迎武則天回宮,淑妃失寵,故與皇后結盟。在與武則天的宮廷鬥爭中失敗被廢為庶人,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七天后,立武氏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績奉詔臨軒冊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肅義門朝賀,三呼皇后千歲。內外命婦入謁。歷史上百官、命婦朝見皇后。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封梁王。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冊立為太子。
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廢以後,囚禁在後宮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牆,沒有門窗,只在一扇小門上開了一個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門外有武則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裡面,晝夜不見日月,終日只能以淚洗面,互訴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廢的王皇后和曾經忘情恩愛的蕭淑妃,便想去看看。內監引導著唐高宗來到密室。只見門禁嚴錮,只有一個小孔進入飲食,唐高宗不禁惻然心動,為之神傷。他走上前去,大聲說:“皇后、淑妃,無恙乎?今安在?”。
王皇后、蕭淑妃聽見是皇上的聲音,而且就在門外,兩人喜出望外,泣不成聲地說:“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複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唐高宗傷感之下,淚眼朦朧,滿口答應:“朕即有處置!”
武則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報,待唐高宗離去,馬上派人杖王皇后、蕭淑妃各一百,直打得兩人血肉模糊。然後,吩咐將兩人的手腳剁去,將她們裝在酒甕中,做成人彘。武則天狠狠地說:“令二嫗骨醉!”臨死,王皇后哽咽受詔說:“陛下萬年,昭儀(既武則天)承恩,死吾分也!”輪到蕭淑妃,她受詔後便破口大駡:“阿武妖滑,乃至至此!願我來世投胎成貓,而讓阿武變成老鼠,要生生扼其喉!”為表示自己對二人的憎惡,武則天下令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唐中宗即位之後才令蟒、梟二姓恢復其本姓。

 

資料出處:百度百科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社事件是發生於1930年日治臺灣的抗日行動,地點在臺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部落,因為不滿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自殺外,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期間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台灣總督府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帝國議會強烈質疑,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人遭撤換。多年來,臺灣有許多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藝文與影視作品,以紀念這場戰役的人們。

發生背景

臺灣山地地形破碎,形成了許多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因此孕育出幾十個各自關連卻又獨立的原住民族群。各族群有時相互通婚,有時互相鬥爭,彼此糾結纏繞,充滿許多族群矛盾和歷史仇恨,讓外來統治者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霧社位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上源於此。霧社恰好是中、北、東部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分水嶺,是中央山脈重要據點,因此被臺灣總督府視為山地理蕃的行政中樞。霧社群賽德克族人以數十或數百人形成一個部落,居住在霧社台地。計有馬赫坡社(Mahebo,今廬山溫泉區)、荷歌社(Hogo,今春陽部落)、塔洛灣社(Tarowan,今春陽溫泉)、波亞倫社(Boalun,今廬山部落)、斯克社(Suku,今台14線雲龍橋附近)、羅多夫社(Rodof,今仁愛國中至清境農場附近)、巴蘭社、塔卡南社、土岡社、西袍社、卡茲庫社,共11個蕃社。其中前面六社為霧社事件之起事者,日人稱為「反抗蕃社」。

臺灣清治時期長期間實行「畫界封山」政策,將不願承認清帝國統治權之「生番」隔離於界線外。清治末期實行「開山撫番」政策,除了懷柔手段,有時亦使用武力進行「開山」,征剿不服公家之原住民部落,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開始受到漢人的侵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人為了取得礦藏、木材等中高海拔山地資源,更加深入番界,於是與這些原住民(日人稱為高砂族,後繼之國民政府則稱為山地人)發生了許多戰爭與交流。其中最為國際社會所知的,就是霧社事件。

事件始末

為了於霧社伐木,總督府優待入山工作人員,除正式警察外,其他入山官吏、職員等人,一律賜以警察或隘勇人員頭銜;惟該等入山人員與原住民相處不睦,不時徵召原住民服勞役.不僅耽擱了山田農耕與狩獵期.更因為繁重的勞役,讓族人怨聲載道。一日,因砍伐不當導致五名正在工作的族人被壓死,且有許多族人在搬運木材時之疏忽,遭到日本官吏辱罵毆打.社內人心嘩變。

除此,根據日本警方1930年10月7日的紀錄,日警吉村克己與同僚路過霧社,正舉行婚宴,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吉村巡査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示好時,吉村以「討厭那不潔的筵席而欲加以拒絕,要將被握住的手甩開。」為由,竟然以警棍對塔達歐·莫那毆打兩下,其他族人憤而群起圍毆吉村克己,吉村頭破血流。

事後,莫那魯道顧全大局,深懼事端擴大對族人不利,乃率眾攜酒往吉村處謝罪,但吉村盛氣凌人,不肯接受道歉。族人心懷新仇舊恨外,亦深恐日警報復,故紛紛敦促叛變,莫那·魯道曾參訪過日本本土,見過東京與京都的軍校與兵工廠,深知日軍武力之強盛,絕不可能抗衡。故遲遲不願應許。爾後在比荷·瓦利斯和比荷·沙波的策動下,莫那·魯道終於同意起事,是為「霧社事件」。

文章標籤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最著名的畫作之一,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現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畫中無論人物、牲畜或屋宇、交通工具都栩栩如生,令人讚歎。

《清明上河圖》原創者—北宋畫家張擇端共用十年畫成這幅巨作,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五度進入明、清皇宮,1931年被末代皇帝溥儀和兩件仿本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

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裏鑒定出真跡。

作者-北宋名畫家張擇端
 
被譽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出於宋代名畫家張擇端的手筆。然而關於張擇端的生平,卻鮮有文獻記載,僅畫卷尾後有金朝官員張著在1186年寫下的跋文有簡單提及,因此歷代對張擇端其人爭論不斷,有說他是北宋人,有說是南宋人,更有說是金人。

在張著跋中記載的是,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人。他擅長描繪舟車、市橋、人物、山水等,獨具風格。

據說,張擇端早年在開封遊學,後來習畫,曾在北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後因故丟官居家,以賣畫為生。張澤端擅長「界畫」,即是依特定工具和界尺引線作畫,主要是以直線勾畫飛簷樓閣等建築,他尤其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等。

他的作品大多失傳,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清明上河圖》,相傳是在宋徽宗時完成,這幅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細緻描繪了市俗生活,生動重現北宋汴京時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畫作背景
 
宋朝一統南方諸國後,把南唐、後蜀的宮廷畫師收納,並承其餘緒,大力發展宮廷畫院。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設立「翰林圖畫院」,簡稱畫院,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

畫院建立之初,由於後蜀宮廷畫家黃筌、黃居寀父子深受重用,富貴濃艷的黃派風格成為畫院的主流,直至宋神宗(1068-1085)時代,出現了崔白、吳元瑜、郭熙、李公麟等一批敢於創格的畫院畫家,畫風遂為之大變,使工匠之氣漸退,而文人雅趣日增。

到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崔白更設「畫學」,銳意培養一批具備更高素質的宮廷畫家。「畫學」中的畫家一如太學生,需經考試淘汰,畢業後獲授官位,地位超然。其學習的內容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專科,還要學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古代文化史地知識,同時也要通曉詩詞,因畫學考試往往是以詩、詞為題。

除技法之外,更講求創意,《宋史‧選舉志‧畫學》中便提到:「考畫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自然,筆韻高簡為工。」正是在這種文化環境下,造就出張擇端這類優秀的藝術人才。

張擇端十分擅長「界畫」,他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建築、船舶部分也使用了「界畫」的技法;「界畫」是以界尺作為輔助而繪成的畫種,主要用作表現結構精細的樓房殿宇、舟車橋廓,此畫種在宋代宮廷繪畫中得到高度發展,大抵由於畫師的精工技藝所繪成的亭臺樓閣,正合皇室貴族的口味,甚至有皇帝因而命工匠按圖營造真實建築,宋徽宗的畫學中便設有「屋木」一科,專以訓練界畫能手。

除了表現仙山樓閣外,隨著追求高度寫實的畫風興起,都市風光為界畫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新題材,而市肆風俗畫的興起,亦反映宋代都城展現前所未有的商業繁華的面貌;可以說都市百態自然刺激畫家創作,同時亦引起了皇室的興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乃應運而生。

文章標籤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禧嬪(韓文:장희빈,1659年9月19日-1701年10月10日),史書上多作禧嬪張氏(희빈장씨),本名張玉貞,朝鮮王朝肅宗的後宮嬪御,本貫玉山張氏,為中人階級出身。父親名張炯,堂叔為譯官張炫,有一兄張希載。

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張氏因其堂叔張炫犯罪被牽連,被抄入宮中為莊烈王后身邊伺候的內人。在仁敬王后過世之後被肅宗臨幸,但是因為朝廷的內鬥而被趕出宮,張氏去向已成為大王大妃的莊烈王后求情,大王大妃因勢力較弱,安慰張氏會找時機再接她入宮。


不久肅宗迎娶仁顯王后閔氏,張氏一直没有被接回宮,從此性情大變,發誓要用盡所有方法重回宮中,奪取一切權力。仁顯王后由於入宮三年依舊無子,為使王室有後,仁顯王后向肅宗提出要將張氏接回宮中。張氏回宮後重獲肅宗的寵愛,並在肅宗12年12月10日被封為淑媛。又升昭儀,後張氏為肅宗生育了第一個後嗣李昀(後來的景宗),在肅宗15年被封為正一品禧嬪。張氏自此開始培植她的朝廷勢力,並成功使其子被立為世子。後張氏為了成為王妃,不斷挑撥離間,終於使肅宗廢黜仁顯王后,改立張氏為中宮,是朝鮮王朝第一也是唯一中人出身的王妃,史稱己已換局。


自此張氏狂妄驕縱,一方面她年已三十多歲,逐漸中年色衰,再加上又多次責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使得肅宗對張氏逐漸厭惡,當時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趁機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加上當時張氏通過哥哥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妃,被肅宗識破,使得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后回宮,把張氏降為嬪。嗣後,仁顯王后病重時,張禧嬪請巫師作法加害仁顯王后,東窗事發,肅宗最後賜死張氏,世子哀痛欲絕。


世子登基後為景宗,遂於景宗二年(1722年)十月追尊為大嬪宮玉山府大嬪張氏。


淑嬪崔氏(숙빈최씨,1670年-1718年),朝鮮肅宗的後宮嬪御。本貫海州崔氏,曾祖父為崔末貞,祖父為崔泰逸,父親為崔孝元,母親洪氏為洪繼南之女。

崔氏生於顯宗十一年十一月六日,自幼父母雙亡,七歲入宮當宮女,傳說在仁顯王后當正妃時,她在中殿是負責挑水做雜役的內人(稱為水賜依,由於出身卑賤,她甚至不能算是正式的內人)。肅宗十五年(1689年),仁顯王后被廢後,禧嬪張氏被立為王妃。根據李文宗的《壽文錄》記載,崔氏在仁顯王后的生辰偷偷在宮中為她祈禱,其過程中被肅宗遇見而被恩寵。這一點說明了崔氏卑賤的出身,因為仁顯王后被廢之後,有地位的內人都跟隨主人離宮居住在感古堂,只有身份卑賤的下人才會留在宮中(雖說如此,但這並不能證明崔氏的身份是賤民)。

崔氏在肅宗十九年十月(1693年)生下王子「永壽」,但在兩個月後就夭折。隔年(肅宗二十年、1694年)仁顯王后復位,同年九月十三日崔氏生下延礽君李昑(後來的英祖),之後又生下王子,不過也夭折。

崔氏在肅宗十九年四月被封為淑媛,翌年晉淑儀,再後一年晉貴人,肅宗二十五年,為了慶祝端宗復位,崔氏被封為正一品淑嬪。

根據《肅宗實錄》和閔鎮遠(仁顯王后的兄弟)的《大南漫錄》記載,崔淑嬪向肅宗告密,揭發了張禧嬪以巫蠱之術詛咒仁顯王后,導致張禧嬪被賜死。

然而,由於出身的低微,朝鮮宮廷從來沒有真正的接受過崔氏,這一點從肅宗在公共場合對待英祖小心嚴謹的態度和英祖為了提升母親的地位而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出。無論是肅宗還是英祖,都必須盡量避免為了崔氏而和官僚們產生摩擦。

她於肅宗四十四年三月九日去世,因為身份是嬪御,不能在宮廷中嚥下最後一口氣,崔氏在病危時候離宮,於私宅合上雙眼。同年五月十二日葬於楊州高嶺洞瓮場里卯向原。1725年英祖即位,為淑嬪上諡號徽德(휘덕)。英祖為了提升母親的地位,在宮殿近處修建祠堂,命名為毓祥廟,即今日在青瓦臺附近的七宮所在。英祖二年發生「乙巳士禍」,在乙巳士禍餘波已平的1729年,英祖破格將毓祥廟升格為毓祥宮,全稱毓祥宮和敬徽德安純綏福淑嬪崔氏。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德意志的偉大祖先,一手拿劍,一手扶犁,從其他的文化上低等的民族那裡位我們爭取到土地,和生存的空間。所以體能上不適的人,便沒有生存的價值。日耳曼民族的血液必須是純粹的。世界史是做為征服者的少數民族的歷史。而那個少數民族只有一個.....-出自"我的奮鬥"

根據希特勒本人所寫的"我的奮鬥"就會發現,希特勒本身不喜歡猶太人,因為希特勒覺得一個高級的民族一定要有很多的歷史和曾經有過強的國力。猶太人是有很長的歷史,但是一直沒有一個統一而的強大國家,所以希特勒就覺得猶太人不是高級的民族。當希特勒去德國的時侯,他在德國所看到的,就是猶太人掌管德國的經濟,猶太人的生活比起德國人(日耳曼人)的生活好很多,因為那時候威瑪共和國的政府官員都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在經濟上的成就更是突出,猶太人的成就就令希特勒後反感,他覺得德國變成那樣是猶太人的錯,所以他就更加的討厭猶太人,令他覺得猶太人是低下的民族,因為他覺得猶太人只會偷取別人的錢。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另一原因是因為希特勒認為猶太人會左右納粹德國的發展,他覺得如果一天他死了,猶太人就有可能可以左右到他所建立的第三帝國(德國),他覺得他所建立的第三帝國如果沒有猶太人的左右,最少可以有1000年......。因此他為了這理由,再加上種族優越的想法,他下令屠殺猶太人。最令人感到訝異的地方是,希特勒一直自稱自已是日耳曼人,但是其實他是4分之1猶太人。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號德英,隋唐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唐祚得以維繫。一生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為國貢獻卓著。

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隨宇文泰西走咸陽。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年至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外族的關係,深得人心,人吏為立生祠[1]。垂拱四年(688年),張光輔奏狄仁傑出言不遜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宰相),開始了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誣告狄仁傑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狀。其子狄光遠持書上告朝廷。女皇召狄仁傑等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弄清是偽造的,於是釋放此案七人,但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則被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女皇治理國家大政的左右手。

聖歷元年(698年),狄仁傑以政治人物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曰:「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曰:「此聯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答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皇帝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為表示心跡,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賜武姓,使李唐得以維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迅速恢復了河北的安定。聖歷三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女皇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上官婉兒(664年-710年),唐朝陝州陝縣人(今河南三門峽)。唐中宗的妃嬪,上官儀孫女。

祖父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成為中宗的妃子,並冊封為昭容。她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

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着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

開元初年,唐玄宗廣徵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20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在看《篤姬》,讓我萌生了想要把經歷同個年代的三個女人把在一起做比較一下

後來上網找了資料才發現,篤姬和慈禧太后只差一歲而已,而且她們二人的經歷還真像,我又加上了韓國的明成皇后

做成表格就可以了解在同一個年代,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篤姬
天璋院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
明成皇后
 
  1836年2月5日-1883年11月20日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1851年10月19日-1895年10月8日
1851年   (15歲)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1853年-1854年 (17歲)成為堂哥兼薩摩藩本家當主島津齋彬的養女;同年8月21日從鹿兒島經陸路經由熊本進入江戶藩邸,之後再沒踏進鹿兒島 (19歲)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八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1856年 (20歲)篤子以右大臣近衛忠熙養女之身分,改名近衛敬子,同年11月,作為13代將軍德川家定的御台所進入大奧 (21歲)生皇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1857年-1858年 (22歲)養父齊彬公和丈夫家定公先後過世,篤子的結婚生活僅1年9個月。家定死後篤子落飾、法號天璋院殿從三位敬順貞靜大姊、通稱天璋院。 (22歲)晉懿貴妃  
1860年   (25歲)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1861年   (26歲)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垂簾聽政。  
1862年 (26歲)薩摩藩提出天璋院回薩摩的意見,但之後天璋院本人拒絕回到薩摩(據說,是一些大老逼薩摩寫信,要天璋院回薩摩,所以天璋院知情之後,憤而拒絕)。 (27歲)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1865年-1867年 (30歲)將軍家茂因腳氣病病逝。天璋院與出家後法號靜寬院宮的和宮公主一起抵抗慶喜公的大奧改革。
(31歲)慶喜在大政奉還中提出幕府滅亡之後,因發生戊辰戰爭導致德川將軍家面臨存亡的危機,慶喜眼見大勢已去,與薩摩藩的軍事領導者西鄉隆盛,幕臣勝海舟商談後,以江戶城不流血做為條件而投降,史稱「無血開城」。同時,天璋院與和宮也向島津家及朝廷請求救助德川家及保存慶喜的性命,在這兩件事上貢獻心力。
(30歲)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5歲)封為王妃
1871年-1876年   (39歲)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20歲)閔妃產子,但不久即因鎖肛症而夭折
(22歲)11月,高宗親政,閔妃奪權,大院君失勢。12月,閔妃所居宮殿發生爆炸事件
(23歲)3月,世子(純宗)出生。11月,母親與義兄閔升鎬遭炸死
(24歲)8月,李裕元任世子冊封使,出使清朝,翌年1月歸國。9月,江華島事件。11月,大院君之兄李最應私宅遭縱火
(25歲)2月27日,簽日朝修好條規《又稱江華島條約》
1882年-1888年 (47歲)11月13號時在江戶的德川宗家本邸因腦溢血病倒,意識無恢復,11月20號病逝,遺體葬於東京都台東區上野的寬永寺,與丈夫家定合葬。 (53歲)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 (31歲)1月,世子行戴冠式。7月,壬午軍亂,閔妃逃離昌德宮,李最應、閔謙鎬遇害,日公使花房義質逃亡,大院君奪權。8月26日,清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平亂,大院君被押往清帝國。8月30日,與日簽濟物浦條約。9月,閔妃返京
(33歲)12月,甲申政變,趙寧夏、閔泳穆、閔台鎬遇害,親日開化派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載弼等奪權,但僅維持3日;袁世凱率清軍平亂,閔妃重掌政權
(34歲)1月9日,日朝漢城朝約。4月15日,巨文島事件。4月18日,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簽日清天津條約。10月3日,大院君放還歸國
1894年-1895年   (60歲)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是為甲午戰爭戰敗的其中一個因素。 (43歲)3月28日,洪鐘宇刺殺潛逃海外之金玉均。5月31日,東學黨起義,佔全州。7月,日軍攻入王宮,開化派金弘集上台,行甲午政改,閔妃失勢。8月1日,日清宣戰
(44歲)3月30日,清戰敗,與日簽休戰條約。4月17日,清日馬關條約。7月6日,閔妃藉俄羅斯公使威貝魯之力重奪政權。9月1日,日公使三浦梧樓到任。10月7日,閔妃欲解散訓練隊。10月8日,乙未事變,日軍入宮殺死閔妃。10月10日,大院君提議貶閔妃為庶人。
1898年   (63歲)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及新軍領袖袁世凱,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1900年   (65歲)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1901年   (66歲)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   (72歲)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其子溥儀為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7108119.jpg 

電影中,"子見南子"的這一幕,真是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渾身起雞皮疙瘩!

其實畫面的本身,沒有什麼令人遐想之處,但是,演員的肢體動作,和所說的台詞,卻讓人想像力十足~

就跟史書上所記載的"子見南子"一樣,充滿了讓人猜想的部份,讓孔子這個聖人,有了凡人的靈魂。

周迅飾演的南子在裡面的戲份不多,可是卻很搶眼,不過這裝扮真的是太華麗了,春秋時代的服裝有這麼華麗嗎?


為了更加的了解這段歷史,還特地上網查了一下,沒有想到這孔子的陳年緋聞,資料居然那麼多!

怪不得連電影都要拿來當作橋段,好讓這部電影不會顯得無聊。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孫策和周瑜率兵渡過長江,攻打術統治下的廬江郡大片土地。孫策、周瑜還因為此次戰役的勝利,娶了一對絕色姊妹為各自的妻,而成為連襟。

皖城之北三里,有一座彰法山,山上松林竹叢,鬱鬱蔥蔥,山下一條小溪潺潺流過。在這背山面水的風景之地,有一座向陽的樸素宅院--這就是東漢名臣喬玄的隱居之地。

喬玄,字公祖,中原梁國(今河南商丘)人。東漢靈帝光和年間(西元178~184年)曾任太尉之職,位列三公;又是當時的名士,擅長品評人物。當年,曹操年輕時,放縱任性,不肯好好地從事常人所做的工作,整天遊手好閒,人們都有些看不起他,認為他沒什麼大出息。唯有喬玄對他另眼相看,認為他不是平凡之人。喬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要大亂,沒有治世之才是不能扭轉大局的,能夠安定天下的,看來就是您了!」

眼看天下就要大亂,喬玄官也不做了,假稱有病,辭職帶領全家老小離開中原戰亂之地,遷到這山清水秀的彰法山下,過著樸素清貧的隱居生活。孫策、周瑜早就聽說喬玄的大名,因此,攻下皖城後,便來拜訪。

孫策、周瑜在距喬宅不遠處令隨從止步,自己也下馬步行。喬玄早聞江東「孫郎」、「周郎」的大名,今日一睹風采,果然雄姿英發,年輕有為,尤其是周瑜還另有一種風流瀟灑的儒雅之氣。喬玄迎接兩位,寒暄一番,進屋分賓主坐定。喬家生活較清貧,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貴賓,他很是不安,轉而一想:聽說兩位將軍文武雙全,特別是周瑜還精通音樂,何不叫兩位女兒來彈一曲以助雅興!

喬公的兩位女兒知書達禮,琴棋書畫俱能,吹彈歌舞皆精,而容貌之美,據說是國內最漂亮的姑娘。所以,兩個女兒雖深居閨中,芳名卻早已傳播天下,人稱「大喬」、「小喬」。不用說,做媒的人,將喬玄家門檻都踏平了;但喬玄眼光太高,一個也看不上眼,因此兩個女兒一直待字閨中。

大喬、小喬果然琴技不凡:高山流水,百鳥爭鳴,珠落玉盤,夜月空山......孫策與周瑜征戰日久,今日得此閒暇聽兩位美女彈琴,真是難得的享受。兩人相視一笑,深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精通音樂的周瑜更是聽得聚會神,如癡如醉。

忽然,周瑜回頭向側後的簾子裡望了一眼。

琴聲依舊,周瑜繼續端坐聆聽。

不一會兒,周瑜又連續回頭張望......

喬玄見此情景,忙叫女兒停止彈琴,抱歉著向周瑜說:「小女琴藝不精,有污將軍清聽,抱歉之至,還望將軍海涵。」周瑜連忙答禮,說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還請喬公多多原諒才是。

原來這都是小喬在作怪:小喬比大喬調皮,她早就聽說過周瑜精通音樂,今日一見,果然儒雅風流;可惜自己坐於簾後,只能看到周瑜的側面,看不清周瑜五官表情,便故意彈錯一個音符,逗引周瑜回頭,借機窺視。待她看清周瑜果然年輕英俊,風流瀟灑,禁不住芳心萌動,又彈錯了一個音。小喬一錯,使合她的大喬也跟著出錯,所以周瑜頻頻回頭。此事,後來傳為佳話--「曲有誤,周郎顧」。「顧」是回頭的意思。

深解人情世故的喬玄心想:這下子有戲了。於是叫兩位女兒從簾子後面走出來拜見孫策和周瑜。孫、周二人早就聽說過國色天香的喬公二女,今日一見,只覺眼前猛然一亮,二女猶如天女下凡,美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二人頓時驚得手足無措,連杯中酒灑出來都不知道。喬氏姊妹見兩位出生入死的大將軍如此失態,忍不住掩口而笑,更顯得嫵媚多姿。

孫策與周瑜見到大喬、小喬,渾身都不自在,久征慣戰、出生入死的英雄也難過美人關。於是二人匆匆告辭,第二天便派人來作媒,喬玄一口就答應。戰亂時期,夜長夢多,不及久候,他們便擇吉日成婚。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新婚之日,孫策開玩笑對周瑜說:「大喬、小喬跟著父親流落到此,過著清苦的生活。今天得我兩人為女婿,也是苦盡甘來的一大樂事。」喬玄從一個隱居名士,一躍為江東霸主的岳父,有國丈之尊,人們都稱他為「喬國老」。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於1947年2月至5月間發生的大規模衝突流血事件。該事件的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血案,翌日並觸發台北大批市民的暴動、示威、罷工和罷市。同日,居民包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抗議,遭駐署的衛兵攻擊,從此該事件由請願轉變而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並觸發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所累積的省籍、族群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最終導致國軍部隊鎮壓。此事件中,造成許多傷亡;而死亡人數有少於一千人至萬餘人乃至數萬人的概估。

由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官方與名學者支持組成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指出,二二八事件發生主因是:當時統治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不當及不講求改革之道、事件後擴大鎮壓、實施清鄉、逮捕槍決知識菁英和民眾,而該鎮壓行為亦造成二二八事件影響台灣長達數十年。

二二八事件的發生當時與台灣獨立運動並無關係,不過仍為日後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的原因之一。

聚集在專賣局台北分局門口的群眾。時間為1947年2月28日 
聚集在專賣局台北分局門口的群眾。時間為1947年2月28日

專賣局台北分局所在重慶南路的現狀,(圖中左起第二棟彰化銀行) 
專賣局台北分局所在重慶南路的現狀,(圖中左起第二棟彰化銀行)

He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